索引号: | bxssjj-2023-00014 | 发布机构: | 本溪市审计局 |
信息名称: | 2021年度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 主题分类: | 财政审计信息 |
发布日期: | 2023-05-13 | 成文日期: | 2023-05-13 |
废止日期: | 文 号: | ||
关键词: |
2021年度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2021年,市政府相关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依法监督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助力全面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本溪”建设。审计机关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依法审计、忠诚履职,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充分发挥审计监督效能。现将审计结果报告如下:
——落实财政政策,全力稳定经济增长。一是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年减税3亿元,降费1.2亿元。二是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加大助企纾困力度。面向中小微企业采购3.6亿元,减少政府投资项目审核层级,为企业减负担、为市场添活力。三是合理调配资金,稳定经济发展。严格零基预算管理,精准落实财政直达资金机制,建立资金分配、拨付、监控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直达资金下达率100%。
——深化财政管理,全力防范支付风险。一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预算管理。依托一体化系统,将控制规则嵌入业务系统,实行预算执行的动态监控,强化预算约束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多渠道筹集资金,防范化解债务风险。通过再融资债券置换、展期、单位自筹等方式缓释化解到期政府债务143.7亿元。争取省级调剂金34亿元用于偿还养老金贷款,节约利息支出3.9亿元。三是强化责任落实,保障“三保”支出。因地制宜制定兜牢“三保”支出底线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实行“专人专区”调度,“三保”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补短板强弱项,全力保障重点项目。一是整合资金4.8亿元,落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偿政策,推进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治工作,推动“生态立市”战略实施。二是投入资金3亿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原则,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均衡公共教育资源,推进“双减”政策落实。三是投入1.1亿元,推进公共数字化建设,保障公共场馆免费开放,促进旅游项目提档升级,推动“文旅兴市”战略实施。
——聚民心凝合力,全力提升民生福祉。一是投入2.2亿元,落实新冠疫苗免费接种政策,支持临时接种门诊建设,提供应急物资保障,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二是投入2.5亿元,开展农村厕所和危房改造工作,持续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建设,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三是投入12亿元,用于开展城市公立医院项目建设及补充养老保险支出缺口。居民基本养老金待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补助标准逐年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1、市本级财政管理审计情况
着力深化财政预算管理,加强财政资源统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点审计了市本级决算草案编制、转移资金分配使用、绩效工作开展等情况。
2021年决算体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4亿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等,收入总计207.7亿元;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8.7亿元,加上上解上级支出等,支出总计207.7亿元。
政府性基金收入5.1亿元,加上省以上补助收入等,收入总计41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13.4亿元,加上补助县区支出等,支出总计41亿元。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0.06亿元,加上上级财政补助收入等,收入总计1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0.6亿元,收回以前年度厂办大集体改革专项补助资金0.96亿元,加上调出资金、结转下年等,支出总计1亿元。
市本级社保基金收入37.2亿元,支出34.4亿元,当年结余2.8亿元。
从审计情况看,财政部门能够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相关财政政策,强化财政收支管理,兜牢“三保”底线,有效应对刚性支出,财政改革稳步推进,预算执行总体较好,但个别基础性财政管理工作仍需不断推进。
一是预算编制精细化程度需进一步强化。工程造价委托评审费700万元、国有资本经营收入1275万元未细化到部门。国债、外债和一般债券付息支出两项代编预算过大,实际执行率偏低。
二是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协同管理未形成合力。个别转移支付资金下达不及时,分配方案制定不科学,导致1个部门成品油价格改革补贴资金4156万元使用缓慢、7个部门跨级次拨付县(区)文物保护看护费等资金304万元。
三是绩效评价工作未发挥有效作用。一方面,个别预算部门绩效自评结果不完整、不真实;2个部门的3个特定类项目绩效未纳入年初预算;1个部门18个结转项目未设立年度绩效目标等。另一方面,市财政尚未出台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操作流程,未明确应用标准,绩效评价工作流于形式,评价结果无法与预算安排有效衔接。
2、市直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强化预算约束,促进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对67家一级预算单位电子数据审计全覆盖,重点对12个行政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实施现场审计,并通过28个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强化预算管理。从审计结果看,重大违纪违规问题明显减少,但违反财经纪律和预算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仍然存在。
(一)预决算管理不严格。4个部门存在多申报预算,决算不实,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问题,涉及金额174万元。
(二)资产管理基础薄弱。一是资产账实不符。包括资产清理不及时、未及时办理划转手续、账外资产、账实不符等问题,涉及4个部门,金额766万元。二是资产购置、使用不规范。包括未履行政府采购手续、资产长期闲置、被无偿占用、未经批准出租资产、未及时竣工决算等问题,涉及7个部门,金额5132万元。
(三)收支管理不规范。13个部门未及时上缴非税收入和结余资金2247万元;9个部门存在内控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超限额使用现金、未使用公务卡结算差旅费等问题。
(四)绩效管理工作不细致。5个部门未制定部门绩效管理实施细则;1个部门未完整、真实填报绩效申报和自评材料。
三、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审计情况
践行为民服务宗旨,助推民生实事落到实处。重点审计了老旧小区改造、扶贫、就业等民生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一)全市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审计情况
2019年至2021年,我市共投入资金4.8亿元,改造了182个老旧小区。审计现场勘查了76个小区、15条道路,电话询访了57个社区的居民。从审计情况看,各部门能够有序推进项目实施,对基础设施差、管理缺失、安全隐患突出、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老旧小区进行改造,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漏、堵、路、水、电、气等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个别项目推进缓慢。3个项目未按期开工、96个标段未按规定时间完工。二是个别项目未按照设计施工。3个县(区)住宅室内给排水管道未全部更换、小区监控设施未安装。三是个别工程存在施工质量问题。包括部分室外污水井回填不密实,导致周边人行道板塌陷;部分小区外墙涂料存在起皮、脱落等现象。四是个别县(区)政策落实不到位。2个县(区)未建立物业管理长效机制;3个小区不同程度存在挡土墙年久失修、坍塌、渗水等问题,已给住宅结构带来安全隐患,但未被纳入小区改造计划。
(二)扶贫资产管理使用审计情况
审计抽查了全市36个涉农乡镇,覆盖产业扶贫发展、少数民族发展、扶持壮大村集体等专项资金4.7亿元。从审计情况看,各县(区)能够创新思路举措,强化扶贫资产后续管理。审计发现主要问题:一是扶贫资金管理不规范。包括建档立卡户补贴资金未通过“一卡通”发放、资金未纳入台账管理等问题,涉及金额325万元。二是扶贫资产管理不到位。包括13个扶贫资产783万元未及时入账;29处扶贫资产闲置、2处温室大棚因管护不到位已损毁。三是个别项目扶贫收益效果不佳,涉及项目85个。其中49个项目未及时收回投资收益397万元、22个扶贫项目年收益率低于5%、14个项目亏损。
(三)全市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审计情况
2018年至2020年,我市投入资金9.7亿元,大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减轻企业负担,全市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审计发现主要问题:一是4家经办机构向不符合条件人员发放公益性岗位等4项补贴69万元。二是5个县(区)未及时发放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3699万元。三是为不符合安置条件的68名人员提供公益岗就业岗位。四是27家企业和1个培训机构多申请补贴资金6万元。
四、国资国企审计情况
强化对国资国企的经济监督,推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审计抽查了147家国有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和国有资本经营收缴情况。审计发现主要问题:一是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规模过小。市属41家一级国有企业中,2019年至2021年仅有5家盈利,上缴收益1589万元。二是已上缴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主要用于上缴企业的人员和公用经费,不能统筹用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三是4家企业投资和出借资金造成损失419万元。四是个别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包括应收款长期不清理,未建立销售、收款、催收、坏账计提管理制度等问题,涉及企业65家,金额6191万元。
以上是此次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详细情况见附表)。审计机关督促主管部门和责任单位边审边改,目前,已促进被审计单位整改问题26项,出台政策2项,上缴财政资金1290万元,促进拨付资金3699万元,追回财政资金74万元。审计发现移送问题线索4件,其中1件已转至检察机关进一步处理。对需要进一步整改的问题,市政府将责成相关部门认真整改,年底前向市人大常委会做专题报告。
五、审计建议
(一)加强财源建设,保障重点支出。一是积极做好财源培育,全力以赴抓项目,打造一批有地域特色、竞争力强的接续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二是推进长远财源建设,优化收入结构,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削减无效低效开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三是积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集中支持民生领域和重点项目支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充分发挥财政政策效应。
(二)完善制度建设,提升管理水平。一是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严把预算源头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强化预算约束力,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二是进一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明确重点领域市与县(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解决好体制结构问题。三是进一步推进财政绩效管理。探索建立“财政+第三方+专家”的评价方式,促进绩效评价结果和预算安排有效衔接。
(三)压实主体责任,推进问题整改。一是强化被审计单位的整改主体责任,明确整改内容和整改时限,建立问题清单和整改销号制度,提升审计成果质效。二是强化审计结果运用,全力推进审计问题整改。既精准落实“当下改”举措,又着眼健全“长久立”机制,以审促改、以审促管。三是强化审计发现问题的分析研究,将问题整改与完善制度机制相结合,做到标本兼治,推动源头治理。